张大煜讲座中文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回忆评说 >> 正文
细微之处见忠诚
发布时间:2017-08-28       发布者:2017-08-28       浏览次数:

张大煜同志经历了旧社会的凄惨、颠沛的生活,1948年底在上海经地下党的介绍,他毅然奔赴东北解放区参加革命建设,是化物所的创始人之一,在化物所工作了28年,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处处流露出了对祖国和人民真挚的深厚感情。

1959年9月在国庆十周年前夕,他在大连日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理想的幻灭和实现》,谈到了他对新旧社会的对比和感受: “当时通货恶性膨胀,学校经费奇紧,无法进行科研工作。为了维持一家生活,我就为私人进出口公司作工厂设计工作。科学救国、工业救国的理想,这时已化为乌有。过去的崇高理想,在国民党反动派统治下已完全幻灭,而个人已沦为海派教授,近乎跑街,类似买办,扪心自思,泪下沾襟。自感犹如孤舟渡海,在黑暗中任凭狂风巨浪,颠簸飘摇……”1948年底,他来到东北解放区后欣然感到:“解放区处处阳光普照,朝气蓬勃,顿觉心情舒畅,大有来之恨晚之感,当我看到鞍钢、抚顺工业规模巨大,工人兴高采烈地恢复生产时,心想这才是工业救国的处所和榜样……参观研究所时,见到很多设备及图书,真象我心目中的天堂……”

1957年6月张大煜同志率合成燃料代表团去捷克斯洛伐克考察人造石油方面的研究情况,受到了友好热情地接待。参观考察完了后,主人安排他们去游览。当时正值国际电影节的前夕,欧美来的游客很多,到处车水马龙,这个新中国科学家代表团很受人注视,人们纷纷投来了敬慕的眼光。在餐厅用餐时,在全餐厅一致注目下,服务员特意把一面小五星红旗放在他们的餐桌上。张大煜同志顿时激动万分,几乎流下了热泪……回想起解放前他在德国留学时受尽耻辱,对比今天在捷克斯洛伐克所受到的热情礼遇,感慨万千。他深深感到作为一个新中国公民的自豪。

他来所工作后,以所为“家”。除去筹划、管理全所的研究工作外,他还有负责课题组的研究工作,尽管很繁忙,但他也一定挤出时间亲自参加研究工作。有时他去外地出差刚回来,已经是晚上了,但他仍然要到课题组里来了解倒班同志的实验进展情况,察看实验数据,与同志们一起讨论研究一些问题。他为人正派,顾全大局,对人对事出于公心,从不凭借自己手中的权利为自己的课题组去争人、争经费、争仪器设备;总是首先考虑全所其它研究室及课题组的需要。更不用说去谋什么私利了。

他淡泊名利,甘为人梯,对培养科技人才十分重视,也很爱惜人才。他学风民主,善于听取各方面的意见,积极组织开展学术讨论以及不同学术观点的争论,以活跃学术思想,互相促进,将研究工作不断地引向深入,渴望有更多的科技新秀茁壮成长。这充分体现了他对祖国科技事业的高度责任感。张大煜同志待人宽厚,谦虚和蔼,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总是以启发、引导的方式来教育培养年轻的科技人员。

张大煜同志学识渊博,治学严谨,勇于创新,根据他多年从事催化方面的研究工作不断地实验、总结,在1960年初的学部大会上,他创造性地提出了“表面键理论”,有力地推动了催化基础研究的发展。1977年12月张大煜同志调离化物所去北京中国科学院感光化学研究所工作后他仍然委托化物所吕永安等研究人员继续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并经常来电话过问工作的进展情况。可见他对研究工作的执著追求,对科学事业的忠诚。

张大煜同志在政治思想上积极追求进步,依靠组织,坚信共产主义理想。中共大连市委在高级知识分子中发展新党员时,他第一批被批准光荣地参加了中国共产党,他十分激动。在文章中他写到:“我认识到只有无产阶级的科学共产主义才是人类的伟大理想,为这个理想而奋斗终身,是我人生最有意义的事。”

作者简介:郭永海,男,1928年8月出生,1948年11月至1988年10月在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工作,高级工程师。曾任大连化学物理学院办公室副主任、研究发展部副主任。现已离休。


友情链接: 中国科学院 | 所网站 | Dalian Institute of Chemical Physics,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Copyright ©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