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期,我国尚未建立学位制,张大煜先生是一位留学德国的博士,大家都亲热地呼他为张所长。我和他不在一个组,也不在一个研究室,和他的关系,简要地说,就是每当我想起化物所上个世纪五十、六十年代的成就和发展,就会想到他。
张所长外表比较严肃,不轻露笑脸,就是笑,也只是微微地一笑,新人见到他,也许会有一点胆怯,时间长了你就会感到他的斯文、稳重、体贴和关心,是一位典型的长者和导师。他为化物所聘请了相当数量的、有水平的学者,成为化物所今天的骨干。他带领大家占领有关学科的前沿,并取得了大量成果。他是化物所的奠基人之一,是化物所任期最长的一位所长,是中国科学院第一届学部委员(即现在的院士)。
1952年分配来我所的大学毕业生较多,进所的第一个印象是这里的读书风气很盛,不仅工作时间勤奋地阅读,即使晚上,图书馆依然人头簇拥,灯火通明,如果去晚了,甚至难以找到座位,星期天上午同样座无虚席。是有人组织吗?没有!但有人创导。这个创导人就是张所长。他经常在不同的场合,大会,小会上,带着浓厚的乡音和我们说:“查查书,要会查书,常查书,查好书”。他不仅这么教导我们,自己也是这么做的。他的办公室里有二张办公桌,桌子上放的都是随手翻阅的书,桌子后面还有好几个书架。他不仅在办公室看书,还经常去图书馆看书。除了看自己要看的书,还要了解同志们看书的情况,做到身体力行。张所长还提出科技干部要实行淘汰制,在规定时间内达不到要求的,要淘汰。这对激发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十分有利。书要查,但更要动手,二者不可偏废。结果是:新来的大学毕业生整天是“二点一线”,从集体宿舍到研究所,从研究所到集体宿舍,没有别的闲情逸致,都把自己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正在成长的科技事业。张所长就是这些年轻人的启蒙老师。
张所长深入实际,经常会出现在你的身旁,问问你的工作,交换一下意见,深入细致。他办事踏实认真,一步一个脚印。干部淘汰制就从他自己的题目组里开创记录。他“肚量大”,虽然他是搞基础的,但从不偏爱,只要对研究所的发展和国家有利,各种类型的题目,他都会支持。他“心不狠”,不抢人,不抢物,不抢经费,自己的题目组老稳定在一个人员不多,比较基础的研究领域中。他“手不长”,不抢地盘,不赶热闹,不争课题,不争名,踏踏实实向科学进军。这就是科学家应有的素质和作风。张所长有一句名言:“外面敲大锣,里面敲小锣”,说的是科研工作有自身的规律,需要你静心,专心,恒心,不为周围环境所左右,核心是要有一颗无私的心。这正反映了他一心为科技工作而奋斗的品德和作风,是他的这些精神,促成了化物所良好的学风。他是一个真正的学风带头人。
化物所的成长,离不开党的领导。在全国一片向科学进军的热潮中,科学院党组派来了白介夫同志等多位领导干部,进一步加强了党的领导,同时,也更好地发挥了所长的作用。张所长这时是一名民主同盟的盟员,但他忠于党的事业,认真执行党的政策,在党委的领导下,研究所取得了辉煌的成果,步入了大发展时期,突出的表现有:一、取得了一大批成果。如航空煤油,重水分离……等重大科技成果并投入生产。二、培养了一大批思想好,作风好,能打会战的年轻科技人员,分别在兰州建立兰州化物所,太原煤炭所,组建航天42所,支援黑龙江石油化学研究所,为石油工业部炼制所代培大批科技人员。三、所的发展由工业化学研究所改建为石油研究所,再改建为化学物理研究所,紧密与国民经济建设相结合,抢占世界学科前沿,保证了研究所长期稳定的发展。四、总结了当时历史时期的办所方针,并在全国各研究所推广,国家科委副主任岳志坚、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党组书记张劲夫均亲临大连参加现场会。现在看来,当时的某些提法可能并不完整,但都反映了化物所广大科技干部对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学科发展,紧密联系国民经济实际的无比热情。张所长的这些贡献,集中地反映了他对党忠诚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他是一位真正的共产党员,值得全所同志永远怀念他。
作者简介:男,1927年11月出生,1952年8月 ~ 1990年12月在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工作,高级工程师。曾任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党委书记。现已退休。